(落雨不怕落雪也不怕/就算寒冷大风雪落下/能够见到他/可以日日见到他面/如何大风雨也不怕/我要我要找我爸爸/去到哪里也要找我爸爸/我的好爸爸未找到/若你见到他就劝他回家……)
这是电影《咪咪流浪记》里面的主题歌。流浪儿咪咪苦苦思念爸爸,急切寻找亲人的情绪流露在字里行间。改革开放出现的一浪又一浪的民工潮,造就了无数的留守儿童。这些孩子犹如潮汐过后的沙滩上留下的贝壳,孤单地搁浅在那里。虽然,这些孩子绝大部分能够得到生活上的妥善照顾,但是,他们的心灵却像流浪儿一样,无所归依。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成了有父母的流浪儿。
有多少孩子在留守
2006年3月,记者从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雁江镇中心小学抽查了两个班级,其中,五年级总人数42人,留守儿童8人,二年级二班总人数37人,留守儿童7人。这个统计,只是把父母双方均在远方打工的孩子计算在内。而事实上,由父母中一方长期在外打工导致的由单亲照顾的孩子,同样是留守儿童。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左右,而且种种迹象表明,这个数字大有逐年增加之势。有个村里,最小的留守儿童出生才三个月就被父母留给了爷爷奶奶。有母亲把孩子生下后,有母乳也不给孩子吃,因为怕自己出门打工后,孩子因吃惯了母乳而排斥其它食品。记者问一位即将分娩的孕妇对孩子的安排,她想也没多想就说,生完孩子后,就出去打工,把孩子留给外婆……一批批的留守儿童就这样源源不断地被“生产”出来。
中央教科所的调查资料:有54.4%的留守儿童与留在家里的妈妈或爸爸生活在一起;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即隔代抚养的)占到32.2%;4.1%的留守儿童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的留守儿童寄养在别人家里。
10年留守,童年里那些身体的伤,心灵的伤
小小 女 15岁
小小自己也记不清父母是什么时候出去打工的,反正,从她记事起,爸爸妈妈就不在身边,奶奶告诉她,爸爸妈妈在深圳,挣钱回来修房子。10年,小小已从一个小女娃变成了一个15岁少女。10年,爸爸妈妈只回来过几次,因为长期的分离,小小跟爸爸妈妈显得生分隔膜。妈妈是个大嗓门,在家里总要吩咐小小做很多事,小小觉得妈妈在的日子还不如妈妈不在的时候自由。奶奶很溺爱她,舍不得让她做事。爸爸不一样,尽管小小跟他相处的时间同样少,但是,小小很喜欢跟爸爸在一起。爸爸的怀抱安全而温暖,爸爸还会把小小举得很高,用坚硬的胡子扎她的脸。这些都成了小小儿时最温馨的记忆,也成了她的渴盼——她想念爸爸。
小小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因为奶奶的溺爱加上没有父母的约束,小小的调皮得到淋漓发挥。.“比男娃娃还调皮!”奶奶常常这样说她。7岁那年,小小跟伙伴玩,从高高的凳子上往下翻跟斗。要是爸妈在,是绝对不会让她玩这个游戏的,因为一眼就能看出太危险。而奶奶也管不住调皮的小小,只好留下一句“小心点”,任她去了。小小正玩得起劲,突然不知怎么的,就头朝下栽。换牙后,刚长的两颗门牙被生生地拔了出来,嵌进了放在地上的一棵树里,血流了一地。小小扯着嗓子哭,有多大劲使多大劲。奶奶来了,但她年迈体衰,根本抱不动小小,只好蹒跚着跑去叫小小的大伯。小小仍然哭着,越哭越凶,一方面因为痛,她被自己流出的血给吓着了,另一方面,还有委屈,这个时候,她突然想爸爸妈妈了,此时此刻,要是躺在爸爸坚实温暖的怀抱里那该多好。如果爸爸妈妈在,他们一定早就焦急地抱着她往医院跑了。小小第一次感到了孤单和恐惧。
小小的牙齿就这样缺了。遭到嘲笑的时候,她就紧闭着双唇。小小不像原来那么活泼爱笑了,一种叫做自卑的东西,悄悄地钻进了她的心灵。
10岁那年,没有爸爸妈妈的家显得特别冷清。一个人的时候,小小就想些怪招出来玩。小小大白天去上厕所都要点蜡烛。一是因为厕所光线暗,同时,小小也是顽皮,喜欢玩火。蜡烛在地上放不稳,小小就把蜡烛插在瓶子里。小小玩着就忘了时间。瓶口外的一截蜡烛已经燃完,火焰在瓶子里继续,烛光变得朦胧而美丽。小小并不知道,一场美丽背后的灾难就要降临。蜡烛在瓶子里燃烧,玻璃瓶内的温度越来越商。终于,小小听见“砰”一声巨响,她感觉似乎是天上掉下气块石头砸到了自己头上。接着,她整个头部感到了剧痛。这种剧痛;差点让她昏过去。脸上不知哪里鲜血喷射而出。小小撕心裂肺般哭叫起来。
听周围大人的议论,她知道自己伤得很重,说不定马上就要死了。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惧;手在空中乱抓,不停地喊着奶奶。奶奶颤颤巍巍跟在小小后面,小小流出的血,让老人心疼得几欲疯狂。小小住进了医院,奶奶因为惊吓过度,已经动弹不得,照顾小小的任务就全落到大伯身上。而大伯自己还有一个沉重的家庭需要承担。小小觉得孤单无助,玻璃渣爆在她额头,划得到处是伤,她的左眼基本上失明了。虽然那个时候,小小还不能明白一只眼睛失明对自己的来来意味着什么,但她从大人的叹息里明白,这次,可能再也不是失去两个牙齿那么简单。
一个星期后,爸爸一个人回来了。虽然没看见妈妈,但小小心里也踏实了许多。有爸爸陪的日子真好。爸爸要给他掖被子,给他削水果,还要逗她开心。如果受伤能够换回爸爸妈妈,小小真愿意一直受伤下去。但是,很快,爸爸又要出去打工了,因为请假的时间已到,如果过期,是要被开除的,重新找工作又很不容易。
小小依依不舍地告别爸爸。她知道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挣钱不容易,但是,她告诉笔者,她更愿意全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有粥喝粥有饭吃饭。一只眼睛失明,两颗门牙被摔掉,小小更加自卑了。往往在外面受了委屈的时候,她就会更加想念爸爸妈妈。“有好多次,我想爸爸妈妈都想哭了”,小小说。
留守,孩子的影响
尽管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像小小那样,身体受到伤害。但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不能亲自监护孩子,这势必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从记者调查的情况归结起来看,表现在正负两个方面。正面的影响有,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增强,眼界得到扩大,物质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负面的影响有:
1、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少了,与外出打工父母的关系比较疏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影响,因为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变得孤僻、胆小和自闭。
2、留守儿童的学习缺少必要的监督辅导,一些不良行为不能及时得到遏制,导致少数留守儿童交上损友,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3、隔代监护家庭中,由于监护人年老体衰或者不愿照顾,很多留守儿童得不到适当看护,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比如出现意外事故或者生病不能及时就医等。
如果可以,我愿意用生命去换回那段时光,让我陪儿子重新走过。
——一对遗恨终身的父母
面对大儿子坐牢至今未出狱,二儿子又杀害
外婆走进牢房的局面,小云的眼睛都快哭瞎了。
18年前,生下大儿子龙龙的时候,小云和丈夫乐开了花。虽然已经是新时代,生男孩在农村还是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至少传承香火有望了。龙龙三岁的时候,小云顶着计划生育的压力,又生下了二儿子涛涛。两个儿子的次第降临,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于是,小云和丈夫商量决定双双出去打工,把两个年幼的儿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
爷爷奶奶都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两个孩子从小就桀骜不驯,爷爷奶奶年迈体衰根本就管不住他俩。两个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就已经“交游甚广”,认识了很多社会上的不良少年。他们学会了撒谎、逃学、偷偷摸摸等不良习惯。不仅如此,两个孩子已经明显表现出因缺少情感教育而形成的粗暴、冷漠、残忍等性格特点。小云夫妻俩每年也回家一段时间,但因为聚少离多,夫妻俩总是尽量满足孩子的经济要求,即使看见孩子有不好的行为,也舍不得严厉批评。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孩子越来越难以管教,到小学四五年级的时候,大儿子基本上已经处于一种准辍学状态,经常逃学。学校让请家长,但每次都是爷爷奶奶去,两个老人又都无能为力,所以,时间久了,学校也没有办法,只能听之任之。终于,大儿子刚过了14岁,就因与人合伙抢劫被判了刑。
这个时候,小云夫妻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在外面打工8年的他们回来了,想要挽救小儿子。但是夫妻俩发现,才11岁的小儿子已经不服管教,基本上不上学,经常不回家,在外面抽烟、喝酒、玩游戏。回家就问要钱,没钱就偷。偷外面人的,也偷家里的。为了赔偿别人,没有办法,小云夫妻只好又出去打工,这次出去把小儿子带去了。但是,儿子其实是被带进一个更大的染缸里了,由留守儿童变成了流动儿童。因为,夫妻俩都要上班,早出晚归,根本就无暇管理孩子。在城市这个更广阔而复杂的天地里,小儿子如鱼得水,成天跟一些闲散人员东游西逛吃喝玩乐。小儿子15岁的时候,又去偷了人家一大笔钱。为了让失主不要报警,夫妻俩答应加倍偿还,他们肩膀上的债务越背越重。实在没有办法,他们把儿子送到外婆家,希望在那里儿子的行为能够有所收敛。
小儿子被送到外婆家后,因为手里没钱,他的行为确实收敛了一段时间。但是,他很快厌倦了这种枯燥无聊的生活,想出去逛逛。他问外婆要钱。外婆平时攒点钱很不容易,同时,怕孩子有钱后又出去惹事,所以,她拒绝了外孙的要求。婆孙俩于是就争执起来。令人没想到的是,外孙竟然抓起家伙照外婆头上砸了下去。连着几下,外婆被当场砸死。
知道儿子把外婆砸死后,小云当场昏死了过去。她说,现在就是给我一座金山也没有用了。我在外面拼死拼活就是为两个儿子。可现在呢,两个儿子都完了,我的母亲还被我儿子杀害了,我怎么有脸面对死不瞑目的母亲!我活着又还有什么意思!
小云夫妻俩现在成天处在无尽的懊悔中。要是那8年,自己一直在儿子身边,爱他们,教育他们,两个儿子一定不会像现在这样被毁掉,至少善良的她是不会允许儿子变得如此残忍、冷漠。
留守儿童的愿望
记者对161名年龄在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做了“目前愿望”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46个孩子表示他们“目前的愿望”是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哪怕是日子更穷苦一点。这个比例达到91.3%。这些孩子表示,如果有父母在自己身边,生活会比现在幸福。只有9个孩子表示他们不希望跟父母一起生活,但是这只能表明因为长期的分离造成了两代人之间深深的隔膜,而不是说这些孩子从来就不喜欢跟父母一起生活。
不过,这些孩子并不都愿意跟随父母进城生活。在调查的161个留守儿童中,愿意去父母打工的城市生活的孩子和不愿意去父母打工所在城市的孩子所占比例分别是49.7%和44.1%。不愿意去的孩子主要考虑到“城里生活上学费用太高”“父母没有经济条件”和“在城里没有认识伙伴朋友”。这一部分孩子为了跟父母在一起生活,更愿意父母回到家里来,至少能经常回来。
从外出到回归:一个妈妈的选择
军军爸爸一直在外面打工,军军妈妈其实也一直想出去打工,但因为孩子小,没有人照顾,所以才没有出去。军军满8岁后,妈妈觉得孩子可以脱手了,就把他托付给外公外婆,自己也去军军爸爸那里打工了。妈妈离家的前几天,军军就闹着不让走,不吃不喝。妈妈以为这只是军军小,不懂事,闹几下就没事了。一天早上,趁军军还没有醒来,妈妈就悄悄走了。
但是,结果让军军妈妈感到很意外。在自己走后,军军不听从外公外婆的管教,两位老人也很溺爱他,军军学习变得懒散起来,连家庭作业也不做,还哄外公外婆说做了,老人没文化,也不知道他究竟做没有做,只能听之任之。结果,一学期下来,考试成绩也很差,在班上倒数几名里。
军军妈妈很快就回来了,因为,她意识到继续下去将对孩子产生极不好的影响。尽管这样家里的收入会少一些,但是,比起孩子的成长来,这又显得微不足道。
妈妈回来后,军军的情况明显好转起来。军军是性格内向的孩子,对母亲很依恋,有什么事都要跟妈妈说。同时,他很害怕妈妈再次离开。在妈妈的辅导下,军军的成绩很快就好转起来,写的作文还得到老师表扬。
面对儿子的进步,军军妈妈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值得的。目前,农村里的日子也要比前些年好过得多。国家免去了全部农业税收,还要发一定的粮食补贴,农村的交通也得到一些改善,现在孩子上学也免除了学杂费。所以,自己在家里种庄稼,或者就近打打工也会获得较好的收入。
你的孩子在等你回家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而爸爸妈妈也是孩子生命里最重要的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成长的岁月不能重来。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许我们选择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未来,但是,事实上父母的陪伴教育,才是送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所以,不要说你穷你什么也不能给予孩子。要知道你的陪伴就是对孩子最有价值的给予。下面,让我们再来听一听孩子的声音:
——我很想妈妈,每次看见别的同学的妈妈到学校给他们送饭,我就难过得想哭。
——爸爸外出打工了,我很想念他。一次爸爸寄回来一封信,他在上面写“儿子,想念爸爸了吧?”我的眼泪就止不住留下来了。
——妈妈去北京打工,我就没有了母爱。我很想妈妈。我天天想她,妈妈不在,连学习都觉得没意思了。
——爸爸外出打工不好。没有爸爸的辅导我的成绩下降了很多。爸爸出去后,我会经常想起他,整天精神都不好。
——我不想爸爸妈妈,一点都不想,他们回不回来,我无所谓。(这个孩子其实非常想念爸爸妈妈,他流着眼泪,语气中充满赌气的怨恨)
……
本文故事所有人物名字均为化名。
(特别感谢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雁江镇中心小学广大师生的鼎力协助)
责编/昕 莉
摘自:《分忧》2006年07期 作者:王心利
|